這次一半的時間用來探訪親友, 行程並沒有京都行的豐富, 卻一樣要命.
宅區逛了很多: 車站地下街, 萬年, 灣仔188, 旺角, 深水埗電腦城.....之流.
香港物價沒有想像中便宜. 一杯凍茶就是主餐的一半. 不過一直到深夜十二點都一路營業這點真的太厲害了. 可惡的是部分店家開門的相對也晚, 也有下午兩三點還鐵門深鎖的.
當然和香港人多地小很有關係. 這個地方住起來很不舒服.
以下是注意到的一上一下二很多.
1. 台灣 - 觀光品質: 上
不只是說這次撈到了不少免費入場外, 可以看的出來不知道是不是在做陸客生意, 在車站都有免費地圖觀光役站等服務. 觀光區大多附英文講解, 不過水準有強有弱. 並不等一.
本人在遊區隨便走一走就有觀光局的人在採訪, 而且攝影師多是老外.
一併推出的行銷台灣人文名勝的本土片是很強的策略. 狂打老街牌也是正確無誤. 台灣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, 福爾摩沙叫這麼多年早該賺這方面的錢了.
2. 台灣 - 電視品質: 下
這就真的讓人失望透頂. 回台灣平均除一除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蹲在家裡觀賞國台(記得多找我出去玩).
台灣電視以抄襲聞名這點不是新聞. 國外節目抄, 當紅節目抄, 節目單元抄, 遊戲內容抄, 全抄. 扼腕的是已經惡化到幾個台看下來內容都相仿無趣的程度. 甚至連邀請來賓也是同面孔. 各臺輪流, 發一筆橫財等人氣跌落再回去過自己生活. 政論節目反正就是吵架秀, 視主題而言可能還蠻有趣的.
舉個例來講吧, 從食字路口到台灣真好康, 我實在看不出其進步之處.
或許是本人年紀真的過大, 那些以年輕人為訴求的節目更是看不下去. 基本上就是找一些少年少女上去胡說八道一番, 要不就在舞台上稍微扭一扭等著聽主持人尖叫"好帥喔".
一分鐘就轉台了.
3. 香港人淹腳目
以為台北車站上下班的人潮很厲害的我原來沒見過世面, 在香港差不多每時每處都這樣. 尖峰時段可以連著幾班車箱爆滿的情況. 地鐵的路線要斟酌. 人潮區差不多是鼻尖貼後腦勺這樣走, 至於其他器官的碰撞就暫且不題了.
香港人多, 香港的外國人也多, 不愧為經濟重鎮. 反正國外名牌都買的到, 還有本地妹當主食, 裡外都吃得開. 有趣的是這裡的外國人都說英文, 跟在日本的外國人都說日文完全顛倒. 結果就是香港販夫走卒都會幾句外語, 很不容易.
外國人不只是金髮碧眼一種, 中東印度派的也不少. 比例最高的絕對是賓妹. 週末路上全是賓妹, 耳邊響起的都是巴啦巴啦的言語. 香港到了週日就是菲律賓. 而且這些人很喜歡去百貨公司/辦公大樓去跟人家裝飾用的花瓶畫框等等合拍團體照, 這究竟是什麼樣一個心態?
4. 香港 - 樓多空調多
人多當然住的問題很大. 樓多很正常, 不過你看一下這個情況:
高樓密集叢聚併排, 家家都在窗外晒衣. 壯觀和毛骨悚然同時昇起. 每天搭電梯上下的時間可能就有半小時吧.
香港的熱帶氣候很需要冷氣, 空調的排列同樣令人吃驚:
吃驚之餘也要當心. 尤其是拿著魚蛋串穿梭騎樓的時候, 常常頭上會中彈.
Monday, April 19, 2010
台灣十日, 香港四日 - 心得篇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